近年來,秦皇島市僑聯緊緊圍繞中心,服務大局,立足僑情實際,深耕細作、守正創新,著力實行“五有五到位”舉措,做到了服務僑界群眾心貼心交流、面對面排憂、手拉手服務,打造幸福“僑胞之家”。全市創建省級“僑胞之家”3個、市級“僑胞之家”8個。天洋新城社區“僑胞之家”被中國僑聯表彰為“全國優秀僑胞之家”。
一、有領導班子,加強黨建引領到位,工作有了“基礎樁”
在天洋新城社區、東環里社區、僑商會等歸僑、僑眷、華僑、留學人員集中的場所創建“僑胞之家”實體化服務基地。
一是推動融合共建。堅持“黨建帶僑建、僑建促黨建”,按照“示范引領、以點帶面、有序推進”的工作模式,將創建“僑胞之家”工作納入到基層大黨建格局中,構建了以社區為主體的網格化體系,在此基礎上,利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建好“僑胞之家”和“僑法宣傳角”,實現為僑服務工作多元化,將僑務工作觸角延伸到最底層。
二是實現專人專責。成立以社區黨委書記為組長的創建“僑胞之家”工作領導小組,由社區統戰委員專人負責“僑胞之家”的日常運轉工作,做到僑胞來訪有專人接待,僑胞活動有固定場所、有專人組織,涉僑工作有專項制度,做到平時有活動、活動有特色,實現了“僑胞之家”規范化建設和制度化運轉。
三是摸清基礎數據。建立社區僑界人士數據庫,掌握轄區內歸僑、僑眷、華僑、華人和留學人員等基本信息,通過深入一線聽取匯報、實地走訪傾聽心聲,詳細掌握基本情況,分門別類建立數據檔案,做到基本情況清、需求明、服務好,為“僑胞之家”運轉奠定堅實基礎。
二、有活動載體,熱情為僑服務到位,僑胞有了“獲得感”
堅持以人為本、為僑服務宗旨,主動熱情地為僑界群眾辦實事、解難事,著力開展“靶向”“滴灌”精細化服務,提升民生“溫度”。
一是特色活動暖僑心。以需求為導向,以建“家”為目標,開展“和諧鄰里慶端午,濃情香棕送關愛”“和諧鄰里百家宴”“小年餃子百家餡”“和諧之聲消夏晚會”“趣味運動會”等特色活動,豐富了僑界群眾業余生活,促進了鄰里關系和諧。堅持“僑胞之家”與僑聯平臺互動共建,近兩年依托平臺資源組織書畫培訓、義診服務、公益講堂等僑愛心志愿活動5場次,服務群眾上千人次,滿足了僑界群眾需求,溫暖了僑心。
二是精細服務進僑心。堅持以戶施策,因人而異,在深入一線摸實情的基礎上,有針對性地開展人性化服務,近年來先后為子女在海外的獨居、空巢老人搭建了暢談心聲平臺,為花甲之年以上的僑界群眾提供了居養服務,為生活困難的僑界群眾辦理了補(救)助等“急難愁盼”問題130多人次,得到他們的肯定贊譽,進一步密切了關系,拉近了距離,增進了感情。
三是調處矛盾維僑心。建立以市僑聯涉僑調解糾紛工作室、僑胞線上公證直通車、社區法律服務站為主的聯動調處網絡,將調處領域和觸角延伸到社區最前沿。堅持法治原則,發揮調解員、律師作用,有效調解鄰里糾紛、維護權益,先后解答涉僑考生加分手續、協助辦理遺囑公證、養老金等僑界群眾切身利益問題30多人次,呈現出“小矛盾不出鄰里、大矛盾不出社區”的工作態勢。
三、有宣傳渠道,營造僑的氛圍到位,組織有了“影響力”
依托黨政媒體、社區支點、網點宣講、微信平臺、網絡新媒體多維度開展立體宣傳,用“接地氣”的方式營造良好宣傳氛圍,以宣傳陣地熱度提高宣傳覆蓋面和感召力。
一是打造親僑環境氛圍。不斷完善添置僑的元素,讓社區的宣傳墻、宣傳欄、宣傳頁上閃動僑的符號,在融入整個社區環境氛圍的基礎上體現僑的特色,宣傳僑的內容,讓涉僑群眾更好的了解政策,找準參與社區建設的方向,形成社區為僑辦實事,僑界群眾為社區做貢獻的良性雙向互動。天洋新城社區的僑界群眾為社區捐資建設了信息化網格管理系統,實現了社區服務管理智能化,并在系統上對涉僑信息進行了清晰標注,提升了為僑服務的針對性。
二是發揮風向引領作用。通過多維度宣傳引導群眾分清對錯、好壞、善惡、美丑,激發群眾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。鼓勵群眾通過“隨手拍”,發掘身邊好“風景”,糾正面前小“毛病”。在社區辦公場所內墻壁上懸掛英模事跡、活動剪影等精神文明專欄,同時走好“收集民意、跟蹤處理”的群眾路線,主動回應民生關切。通過社區統戰聯絡員入戶宣講、發放宣傳單等方式,引領群眾正確看待社區管理措施,了解支持國家大政方針。疫情期間,通過有效宣傳打消了大家對接種新冠疫苗的顧慮,引導僑界人士有序預約、及時接種,社區及時為大家發放防疫物資、申領健康碼,保障生活出行便利,筑牢防疫屏障。
三是用好網絡提升影響。積極適應信息化時代特點,在堅持走好紙媒電媒“傳統路線”,依靠秦皇島日(晚)報、秦皇島電(視)臺等媒體發聲的同時,積極挖掘微信、頭條號等新媒體渠道,不斷創新宣傳載體,以點、線、面相結合的方式深入開展立體式宣傳。近年來,先后編發涉僑各類信息上百條,省級以上媒體選用80多條,信息先后被中國日報網、世界華人網等海內外媒體鏈接轉載,進一步提升工作影響力、美譽度。
四、有固定場所,特色基礎設施到位,鄰里有了“會客廳”
本著豐富群眾業余文化生活,打造社區和諧大家庭的原則,將僑胞之家基礎設施建設與社區整體建設相融合,僑胞之家更好的彰顯了“家”的氛圍。
一是硬件設施不生硬。為提高社區僑務工作成效,社區僑胞之家整合轄區服務資源,設立了僑界活動中心、僑法宣傳室、僑胞之家活動室等為僑服務場地,配備了群眾喜歡的書畫室、棋牌室、乒乓球室等硬件設施,有的室內還安裝有電腦、音響、投影儀等設備。為適應群眾多層次、多樣化的需求,依托具備“一廳三站六室”功能的社區公共服務中心,實現文化廣場、社區超市、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全覆蓋。
二是軟件設施不疲軟。通過需求調研,有針對性的為群眾提供圖書閱覽、健身娛樂、學習培訓、健康養生、法律服務等內容,開設了剪紙、聲樂、電子琴興趣班,群眾可以在提升自己的同時,與興趣愛好相近的鄰居交友互動。
三是文體活動不一般。組織社區居民業余愛好者成立了合唱隊、健身操隊、舞蹈隊、志愿服務隊等群眾性文體組織,滿足他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,豐富他們的業余文化生活,每年開展多場次群眾喜聞樂見、形式多樣的社區活動,增進了鄰里信任與了解,強化了凝聚力。
五、有健全機制,有序規范執行到位,辦事有了“流程圖”
堅持用制度管人、管物、管事,規范辦事流程,加強組織標準化、規范化、制度化建設,真正使制度成為硬約束,做到辦事有章。
一是健全辦公工作機制。為做好“僑胞之家”為僑服務工作,根據涉僑人員的需求,從提高服務效能入手,在所建社區“僑胞之家”中,建立了“四必訪制度”(新遷入必訪、重大節日必訪、家中有事必訪、華僑華人留學人員回家必訪),推行了“一線錯時、延時工作法”、“六聲服務”工作法(來有迎聲、座有讓聲、問有答聲、走有送聲、事有回聲、民有笑聲),在社區一站式服務大廳設立了便民服務指南,將各項業務流程和辦事須知全部公開,建立了兩部服務監督熱線,為給僑界群眾到社區辦理事務提供便利,實行了錯時、延時工作,實現了無假日辦公,得到了包括僑界群眾在內居民的一致好評。
二是完善僑建治理規范。通過居民微信群、公眾號等線上平臺以及宣傳欄、社區簡報等線下平臺,全方位開展宣傳工作,發揮公共輿論和監督作用,形成社區規約,完善社區公共道德規范、倫理價值體系,提升居民的公民道德和公共精神,實現僑界群眾在社區治理中有序參與,真正發揮其主體作用。
三是嚴格執行制度規定。緊緊圍繞工作職責抓好黨組織建設,將黨組織規范化建設作為社區各項重點工作的推進器,抓好抓細抓出特色,進一步提升黨員的政治意識和大局意識,確保各項工作能始終保持正確方向。加強各項制度規定的執行,把死的制度規定變成活的工作流程,以規范的工作流程贏得群眾的信任與支持。